About Me

從小到大都是超級乖乖牌一名。自我信念極低,只要有人反對自己的意見,就會覺得自己一事無成。溫和友善,沒什麼心眼的好人。很怕獨處時手邊沒有東西可讀。不帶本書在身邊會覺得受不了。有本書在手可藉此把自己腦子塞滿,沒有工夫去做自我反省了。愛音樂、愛舞蹈、也愛電影。

2012/10/14

非誠勿擾 I & II

《非诚勿扰2》:一辈子很短 - 浮云 - 浮云一样的西林


感動分為很多種
快樂會令人感動  悲傷也會令人感動  誠意令人感動   真心更不用說感動
看完這部片子卻有另外 一種感動,比我預想的好看很多。
記得幾年前我媽在看時叫我一起看,我一臉不屑的不想看,不知是否現在人大了,懂得欣賞其中的對白和細節。片名實在改得很好,一聽就會被吸收了。一口氣看了12,我更喜歡 <2>,因為它更有創意、更富哲理。

2部帶來的感動不太一樣。在上一部《非誠勿擾》中,我感受到了中年人的孤獨。
而在《非誠勿擾2》中,我感受到了中年人面對人生短暫的惶恐。
一輩子很短。人生,確實是有限的。正因為此,我們總是試圖在自己不能永恆的生命旅程中,或嚮往或尋找或者堅持一些永恆的東西。比如,一段長久的婚姻,一群長久的朋友,一個不變的承諾等等。真正的永恆是沒有的,所有的永恆都來自於堅守。這或許就是影片中所說的——活著其實是一種修行。

《非誠勿擾 2》裡李香山的生前告別式
女兒川川念了六世達賴喇嘛 倉央嘉措的〈見與不見〉,相當感動我。
很多人認為,這首《見與不見》為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所作。實際上,這是一個流傳甚廣的謬誤。這首詩歌,應名為《班扎古魯白瑪的沉默》,作者為扎西拉姆·多多,該詩出自其2007年創作的作品集《疑似風月》。

你見,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裡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裡
不來不去
你愛,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裡
不增不減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裡
不捨不棄
來我的懷裡
或者
讓我住進你的心裡
默然 相愛
寂靜  歡喜

這首詩寫盡了飽滿又包容的感情
給對方選擇
無怨無悔的守候
死生契闊的相伴
苦短的人生能得此親情 友情或愛情
在這場修行中
都得再三感恩珍惜的了

還有片尾曲〈最好不相見〉的歌詞
也是改編自倉央嘉措的〈十誡詩〉
詩中從另一個層面爬梳了深刻的感情:

最好不相見     演唱:李漠   作曲:巒樹 

最好不相見,便可不相戀。
最好不相知,便可不相思。
最好不相伴,便可不相欠。
最好不相惜,便可不相憶。
最好不相愛,便可不相棄。
最好不相對,便可不相會。
最好不相誤,便可不相負。
最好不相許,便可不相續。
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
安得與君相訣絕,免教生死作相思。
最好不相見,便可不相戀
最好不相知,便可不相思
最好不相伴,便可不相欠
最好不相惜,便可不相憶
最好不相依,便可不相偎
最好不相遇,便可不相聚

倉央嘉措(16831706),是西藏歷史上有名的浪漫詩人,在世界詩壇上聲名顯赫。流傳至今的詩作約60余首,除藏文原著廣泛流傳,還有至少10種的漢譯本,國外還有英語、法語、日語、俄語、印地語等譯本。《最好不相見》所改編自的《十誡詩》,實際上是好事者的續貂之作,詩意源自於道泉漢譯的倉央嘉措詩第62首,但原詩只有四句:第一最好是不相見,如此便可不至相戀;第二最好是不相識,如此便可不用相思。而長達22句的《十誡詩》,據說最早出現在網絡小說《步步驚心》中。

非誠勿擾經典語錄

一輩子很短,婚姻怎麼選都是錯的,長久的婚姻就是將錯就錯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
 這不是病,這是命,我的命找我來了,我只能從命。--李香山得癌之後的感悟。
死是另一種存在,相對於生,只會生活是一種殘缺。--香山的女兒在人生告別會上的話。
舒淇:一見鍾情不是你一眼看上了我或者是我一眼看上了你,不是看,是味道,彼此被對方的氣味吸引了,迷住了,氣味相投你懂嗎?
<1>主題曲歌詞福兮禍所伏 禍兮福所依

2012/10/01

被拍攝的瞬間


第一次拍寫真。10年前老媽說去台灣的時候應該要拍寫真留念。後來沒有拍,十分後悔,因為那真是最美麗,最青春的時候。剛好朋友說去福田蔓延視覺Many visions拍姊妹照,看過他們的相覺得拍得不錯,很想拍些時尚黑白照,就柴娃娃心態跟去玩玩了,RMB600一套衣服2個場景包化妝set頭可晒10張7R照片。

很好玩,原來拍照這麼難,僵硬的我們,只能每一個動作都由攝影師教,他很帥,,人也很好,會不停地讚你,說很好很美,鼓勵你。反而他的助手一臭面不耐煩,可能看得麻木了。老實說笑多了很累很僵。


第一次拍床照有點尷尬。那一刻躺在床上,只能聽他的,任他擺佈,彼此的距離很近,近得我在他的鏡頭裡看到自己,因此你也必須很信任他。那一瞬間,只屬於你和攝影師的私密時空,只有你倆知道那一刻做過些什麼, 只有你倆的交流,這種感覺很奇妙,尤其事後在看照片的時候。再次感受到攝影的神奇。

完的時候,望住攝影師說再見,真有點依依不捨......難怪說模特兒會愛上攝影師,演員也很容易愛上導演......

謝謝我的朋友們,這個送給自己的生日禮物很有紀念價值,雖然現在看自己有很多不滿,不是那裡肥就是那裡鬆,但我想,10年後的我看道輯照片時,就如現在的我看17歲的自己,原來曾經那樣青春!





2012/08/07

旅行後的現實

晴,超級熱,上班中

很久很久沒有寫日記了,打字打得慢很影響寫日記的動力 (藉口?)......

7月頭從四川回來後,過了2星期左右開始恢復正常的生活。可是照片和遊記心情一直懶得整理,丟在一旁。

這次四川之旅,路上認識了不同的人,更確立了希望每年能有一次獨自上路的自助遊目標。

最近和認輸了十幾年的豬朋狗友說好了11月一起去台中。即使和最好的朋友旅行,還是沒有自己一人來得自由。很簡單的買機票一件事,我說不用這麼早買,她們想早些買,解釋了一大篇,她們便誤會我想什麼都不用準備到時才找旅店,拜托我自己旅行也不會這樣!大家的意見就是不同,使我有點不開心。最後旅行社說10package會較便宜大家才暫停這件事。
可是我的心還是有點不舒服,不知道路上還會否有爭執……

2012/06/03

桃姐


很平淡的一套戲,不可以說拍得很好或有很豐富的故事,不過有些細節

許導演是做得不錯的,例如Roger和桃姐在公園散步、在茶餐廳吃飯的情景,都十分寫實,若有外國朋友想多認識香港的生活、老人院的住屋環境等,這套戲會十分寫實地呈現這面貌~

2012/05/25

全球最美書店

全球最美書店 TOP20 ,I really want to visit all of them!!

網路書店雖崛起,使實體書店大受衝擊,但娛樂網站 Flavorwire.com 認為實體書店仍有其重要性,因此評選出全球最美的20家書店。評選中並未進行排名,20家書店中,亞洲4家書店獲選,其中位在台北市東區的好樣本事(VVG something)也入榜。Flavorwire.com 認為,好樣本事具實用效益,佈置簡單卻有中古時期風味,走入書店如同進如船艙。

1. 荷蘭-天堂書店(Selexyz Dominicanen)
天堂書店位於荷蘭馬斯特里赫特,內部陳列充滿現代氣息。書店前身是擁有800年歷史的多明尼加教堂,由荷蘭建築師莫克斯與基洛德共同設計完成。整個書店將現代元素與哥特式建築風格相結合,而教堂莊嚴凝重的氛圍與書局的主題氣氛不謀而合,不僅保持了多明尼加教堂的歷史古貌,也給現代人帶來了一個恬靜的購物休憩場所。



2. 義大利-布克書店(Bookabar)位於義大利羅馬納茲奧那勒大街和米蘭大街交匯處的布克書店,建築極具當代藝術風格。書店內拱形的天花板、長長的書架、雪白的裝飾,猶如一個太空艙。而讀者、遊客到此,面對擺滿圖書、DVD、CD的書架,猶如參加一個商業文化展覽會。

3. 斯洛伐克複合書店
這是位於斯洛伐克的複合書店與咖啡廳「Alexis」,由 Totalstudio 所設計。靈活的展示空間以如同演唱會表演空間的階梯形式設計,除了方便顧客拿取、瀏覽、閱讀之外,也提供了作為新書發表、書商活動等的場地。由低的一方進入書店,隨著階梯漸高,上方有一個小型咖啡吧,顧客可以選擇隨意席地而坐,閱讀自己所喜愛的書籍或是來一杯!咖啡放鬆一下。而架高的地板下方也沒有浪費,不但提供了儲存空間,也容納了辦公室、廁所、收銀櫃台等,真的是非常巧妙的商業空間設計!

4. 葡萄牙-萊羅書店(Lello)位於葡萄牙第二大城市波爾圖的萊羅書店,開張於1881年,迄今已有近120年的歷史。書店中央有一個漂 亮的哥特式木製樓梯,一直通到樓頂。讀者可以透過玻璃樓頂,360度仰望天空。樓梯四周書架上擺滿了各種葡萄牙語、英語圖書。雄偉壯觀的藝術風格、精美的圖書,令來到這裡的讀者、旅行者流連忘返。

5. 布魯塞爾的 Cook & Book
布魯塞爾的 Cook & Book 儼如另一個天地,店裡溫暖舒適,精心佈置的室內空間充滿咖啡、美食和書本的香氣。開業短短四年已受到布魯塞爾人和鄰近國家的居民鍾愛,成為他們周末假日常去的地方。

6. 中國-老書蟲書吧(The Bookworm)
老書蟲書吧位於北京三里屯南街,許多來北京的外國人會來此。因此,這裡的常客大部分是外國人。老書蟲書吧從初具規模到現在雖然只有3年多的時間,但是它以豐富的藏書、安靜的場所吸引了大量的讀者、遊客。老書蟲書吧如同一個小型的圖書館,目前擁有約1.4萬本圖書,其中8,000多冊是英文小說,幾乎包羅萬象,此外還有各類英文雜誌,例如《國家地理》、《商業週刊》等。另外,老書蟲書吧還提供餐飲服務,尤其是義大利風味的蘑菇與菠菜餡正方形餃子,是書店除藏書量大之外的另一個特色。

7. 阿根廷-雅典人書店(El Ateneo)雅典人書店位於阿根廷首都布宜諾賽勒斯的商業街,前身是大建築師皮羅和托萊斯.阿蒙戈於1860年為阿根廷女王瑪斯.格魯克斯曼所建造的宮殿。雅典人書店共有3層,營業面積逾 2000平方米,為南美之冠。
書店內部裝潢典雅,穹頂壁畫由義大利畫家納薩雷諾.奧蘭迪繪製,表現了經歷過戰爭的人們對和平的企盼。該書店稱得上是布宜諾賽勒斯的地標性建築。


8. 北京蒲蒲蘭繪本館(Poplar Kid's Republic)
蒲蒲蘭繪本館是北京蒲蒲蘭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在中國開設的第一家兒童書店。該公司由日本著名的兒童讀物出版社白楊社於2004年7月在中國投資設立,註册資金500萬元,定位為「兒童文化企業」,主要經營經典兒童讀物,策劃、執行兒童早期閱讀活動,開發版權交易市場與項目代理,設計製作益智類玩具等。

9. 巴西有間書店(Livraria da Vila)
巴西聖保羅當地建築師 Isay Weinfeld 所設計的 Livraria da Vila 書店。大門的設計非常特別,在書櫃上擺滿了書本在利用旋轉開啟方式當作店面大門,遠遠看過去就清楚知道這邊「??!客棧書店」,不過這些書都不怕被偷嗎!Isay Weinfeld 運用了書本身的存在概念,在 Livraria da Vila 店內任何角落擺上了各種不同的書籍,讓 Livraria da Vila 變成一間名副其實的「書店」。和許多書店一樣,店內也有為數眾多的書籍、和整潔明亮的空間,讓來這邊買書的消費者能得到一個愉快的購物環境。


10. 墨西哥:潘多拉書店它一直被認為是墨西哥城内最佳避暑地之一。書店為開放式建築,植有亭亭綠樹,適合午後遠離塵嚣。


11. 法國-莎士比亞書店(Shakespeare & Company)法國沒有莎士比亞,卻有全球知名的莎士比亞書店。該書店位於巴黎塞納河左岸,由美國人絲薇雅.畢奇 女士於1919年開辦。後來,由於畫家畢卡索、音樂家斯特拉文斯基、作家喬伊斯、舞蹈家鄧肯等人的加入而使其聲名遠播,也吸引更多文人墨客慕名而來。每個星期天的午茶時間和星期一晚上的戶外詩歌朗誦已成為該書店的傳統,書店還擺設幾張床鋪,免費供旅人住宿,成為絕無僅有的特色。如今莎士比亞書店已成為巴黎的地標,是許多遊客和文學愛好者的必去之地。

12. 洛杉磯最后一家書店(The Last Bookstore)
13. 亞特蘭蒂斯書店
書店由一群藝術家共同打理,因此時常組織話劇演出、放映露天電影;店内幽靜迷人,吸引着一個個好奇的心靈。來訪者甚至可以在書店提供的床鋪上打個盹。



14. 歐海(Ojai)巴氏書店(Bart's Books)

15. 米蘭Como街10号書店
據說,這家書店匯集了全球文化。
訪客不僅可看到許多書,還能參觀展覽、用餐,或在米蘭酒店的客房内過夜。

16. 英國二手書店 Barter books



17. 阿姆斯特丹美國圖書中心阿姆斯特丹的美國圖書中心恐怕是盎格鲁-撒克遜歐洲中規模最大的書店。店中建築風格大胆,令人訝異,因此常常成為各式文化活動的舉辦地,是許多藝術家自由展示的舞台


18. 台北市東區的好樣本事(VVG something)生活類與藝術類的進口精品書,樸拙原始的雜貨老件與桌椅空間:13坪主要價格帶:餐飲120元~200元、書籍100元~5,000元、雜貨100元~1萬5,000元、家具1萬3,000元~18萬元

19. 葡萄牙里斯本書店(Ler Devagar)前身是挑高的工業廠房,Ler Devagar 坐擁得天獨厚的室內空間,寬敞的像座停機坪。白色的牆壁纏繞著外露的管線,圓弧狀的木質天花板垂掛著金屬吊燈,一進店門,令人瞠目結舌的書架牆迎面而來,一樓與二樓相加陳列了超過二十層,非常壯觀。若想翻閱「高樓層」的書,店員會搬來梯子幫你取得。由於室內全數打通,任何角度都無遮蔽物,店內景致一覽無遺,其中包括一具以細線懸掛在空中、長了翅膀的飛天腳踏車騎士模型。

2012/05/16

西藏?去得成嗎?

意外驚喜!
星期一收到email, 墾丁那家人打算去旅行所以決定不收留我了。也好不知為何總覺放2星期去台彎太浪費。昨日問Jo, 又問之會否想六月遠行,又問媽會否想歐遊。早上上看雲南遊記,打算自己一個去,但又覺得不合適因為我最想去梅里雪山、雨欽那邊六月下雨可能會封路。隨意看到旅遊人生Blog,有女生說誠徵旅伴,她們二人打算去的日子和我也一樣。於是留了言,怎知當晚便回覆我了,我覺得很興奮,到12點多都睡不著。去西藏一直都是我的心願之一,覺得一定要年輕時完成。如果六月真的去,家人又支持,我會很開心。星期六有西藏旅遊講座她別我一起去,我很希望她們是容易相常處的人。
今天和班長說了這件事,怎知去過西藏的他也有興趣一起聽。
我覺得一天未確定此事,即使確定了未出發,我都會很緊張,畢竟西藏不同,有好多事要準備!

2012/05/12

身體美學



作者:蔣勳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08年05月30日 

心靈的重心,是不管我們在 職場裡面的壓力有多麼大,也不管在生活裡,我們要照顧上上下下有多麼忙,我們要試著讓自己成為一個重心。


有沒有發現在一個團體中,例如一個家庭就是一個團體,常會有一個人扮演一個重心的角色。當大家都慌的時候,他不能夠慌,他不能夠慌,然後有特別靜定的能力,讓大家可以各就各位地去做事情,他就是這個團體的重心。


我們談過了重心,我們認為一個能夠找到重心的身體,才是一個穩定的身體;一個能夠找到自己生命重心的人,他才能夠扶持其它的人;當他扶持著其它人時,就把重心發展成為牽手,他可以牽別人民手,可以扶助他人,用牽手來擴大他生命的愛。